首页 > 信息详情
“建”阵地,“立”课程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摘 要】作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学校”,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秉承科技、劳技和环境教育特色,立足校本实际,多渠道开掘资源,全方位打造阵地,以传统“竞东风”,以团队“立”课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学STEM课程建设之路。
【关键词】小学;STEM课程;开发
在STEM教育本土化模式日渐清晰、STEM教育方法日渐成熟的当下,一股崇尚跨界、融合、动态、实践的热浪正在中国的教育土地上掀起。作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学校”,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秉承科技、劳技和环境教育特色,多渠道开掘资源,全方位打造阵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学STEM课程建设之路。
一、竞东风,立足校本“建”阵地
“STEM”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被冠之以“21世纪教育热点”“世界性趋势”以及“时代产物”之名的同时,STEM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大规模实践中所呈现的“水土不服”已是不可小觑的话题。“东风到处竞繁华”,STEM教育进程的推进、方法的推广、主题实验室的落户、项目学校的设立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诸如“基础教育阶段STEM应以何种方式进入、通过怎样的渠道去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思考就是规避这种病症的开端,也是我校立足校本实际、开展阵地建设的思维起点。
(一)让“好理念”成为“好课程”
随着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进展,STEM教育的内涵也逐渐明晰,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和实施方式,它通过把这四个领域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整合到特定项目学习的完整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STEM课程,顾名思义,是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以跨学科的教学形式整体出现,是能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课程。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跨学科和实践性。
我们认为“课程是跑道”,其实也是“奔跑”本身,于STEM而言,是其落地植根的土壤、规程,更是其动态生发的过程本身。基于此,我们明确了STEM“以课程的方式进入学校、以课堂为渠道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一基本策略,以苏州市重点立项课题《小学STEM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为先导,开始了一系列STEM课程开发行动。这样的行动始终关注学段及学校层面的STEM课程规划、聚焦整合式STEM教学设计、凸显“全学科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构建“教—学—评一致”的STEM课程体系,以此推动STEM实现从“好理念”到“好课程”的转变。
(二)让“好传统”成为“好阵地”
众所周知,“校本”不仅是STEM终呈万千姿态的源头,更是治疗其“水土不服”的一剂良药。潜心校本,我们不难看到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综合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学校以“星火生态园”为特色活动基地,为孩子“高仿真的生活世界的学习”打造课程平台,力求以项目化的组织方式,打通课堂内外,引导孩子走进知识发生的现场,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并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加工信息、解决问题、建构意义、升华情感。于是才有创造与发明中的累累硕果、校园文化的“绿色”内涵、“国际生态学校”的深深足迹……对于“好传统”追根溯源式的挖掘与剖析,更让我们确信了STEM课程在北小落地生根的可能: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的学习资源、安全自在的学习组织、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这些,北小都有,而且正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平台使之更成体系。
课程专家石鸥教授曾说:“课程改革的一道亮光——综合实践活动,在沉寂的天空闪耀。它的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都被看作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其初衷类似STEM教育。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其内涵与特征,更强调了其“跨学科学习”的特征,足见其与STEM教育的内在契合。此外,从《纲要》中对目标、方式、内容、课时等的阐述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可以成为STEM教育的国家课程阵地。植根于此,我校以“全学科参与”的方式,从设计一系列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初步体验STEM学习,而后基于学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辅之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传统优势,保障并建设好STEM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阵地;另一方面有力提升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力和执行力,给了教师创造与成长的空间,给了学校崭新的发展视野。
二、露尖角,锻铸团队“立”课程
谈及新生事物,人们不免想起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崭露头角的荷花,因那傲立的蜻蜓而成一景,更为这初夏晴柔之色而生机勃发。STEM以课程的姿态进入学校,带来的是对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冲击。锻铸一支核心团队,使之即能拥有“细流”般润物无声的韧劲,又能拥有让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方式在北小蔚然成荫并最终成为一种课程常态的力量,这是STEM课程得以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站立”的基础。
(一)中心组:一个团队、一番景象
本着“科研先导、教研合一”的理念,在课程探索初期,学校就面向STE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方向确立了研究课题并先后获得省市级立项。在主课题组的基础上,学校遴选各学科中的骨干教师组建了“STEM课程研究中心组”,最初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阵地,采用“主学科+辅学科”模式进行“学科主导类”STEM课程开发。而后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梳理脉络、整合资源,最终从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两个维度建构STEM课程框架,渐呈两种景象:依循前者开发的STEM课程以“学科融合”为背景,其设计是“基于学科问题”又“立”于学科之上的,要求教师既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又有缜密的综合思维,既能精确识别筛选学科问题,又能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中心组中的三位语数英老师为例,他们带动一批老师共同去关注原有教材中如“拓展学习”等内容在有限课时内予以有效实施的问题,以此为起点去钻研更广泛的学科知识体系之于STEM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这样的研究,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探寻未知的深海”,潜力无限。而依循后者开发的STEM课程以“项目学习”为表征,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更加强调项目成果。于是,中心组中更多的成员带领老师们走进生态园、劳技室、气象站和少年邮局,埋头于形形色色的STEM项目开发,确是另一番景致。
(二)课例集:一个链环、一种探索
苔花虽米小,也学牡丹开。中心组作为我校STEM课程开发的先行者,团队中不乏心得体会,更不缺付诸实践的底气,唯一需要的就是让STEM课程真正落地的机制与平台。我们深知,高屋建瓴的学校课程方案、编制严谨的特色课程纲要以及日渐完备的师资力量足以为STEM课程在北小的落地保驾护航,但却无法踏实地回答一线教师提出的那个“如何做”的小小问题。如蹒跚学步时渴盼的那一双大手,实际操作中老师们更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链环”去勾连起“思”与“行”。于是,北小第一本STEM课例集应运而生,紧接着是第二本。课例集还原了中心组教师凭借敏锐的教育嗅觉、真实的课堂体验和理性的课后思考所完成的个性化的STEM课程创生过程,呈现了一种“来自田野的草根研究方式”,有着重要价值。其一,课例集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经历性的“诉说”、过程化的“深描”和研究性的“挖掘”,它们为缄默知识赋予声音,让尚不成熟的STEM课程开发经验得以共享、传播、跨越。其二,课例集以清晰的模块展现了STEM课程开发中的共性特征与重要步骤,为未来“全年段覆盖”“全学科参与”式的STEM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教研课:一个步伐、一种常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有了核心团队的带动、典型课例的引领,迈出课堂实践的一步并不难。难的是这一步的起点在哪里、朝向何处、踏得多深、学生收获了什么……与已有的学校课程一样,在明确了诸如STEM课程性质、定位、内容与评价等基本问题后,真实的STEM课堂尤其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必须受到足够的关注。校本研修作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在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研讨课就是一个清晰的缩影。以我校首次STEM教研活动中孙燕老师执教的《创意花盆》一课为例。作为初期“模板式”的研讨课,其项目来源、设计理念、教学思路、指导策略等均与已编印成册的课例文本保持一致,巧妙地将研讨的中心导向“课堂生成”,将众人的目光归拢到“学生的学习”。由此,评课环节自然而然将“合作”“设计”“试误”“迭代”等STEM学习的热点话题推到高处。由这节课伊始,STEM研讨课成为常态:中心组教师带头执教,全学科、全年段教师分批听课、研讨。此外,学校在多次邀请专家开展全员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每一位教师以多种方式自主开发STEM课例并在教研活动中展示、研讨。这样的举措一方面使得STEM课程有了内容上的丰实,另一方面也倒逼学校课程管理机制的更新与完善,推动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三、知路遥,着力评价“破”禁锢
赴STEM之约,北小以传统“竞东风”,以团队“立”课程,最终在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形成了品质与特色。具有北小特色的STEM课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长期以来的禁锢,解决了诸如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等一系列最终指向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而通过其特有的以“研究性学习”为表征的理念、方法、模式带动课堂教学的整体变革,正是STEM课程于北小的首要价值。然而,在“全学科参与”“全年段覆盖”的情势下,如何处理好“量”与“质”、“末”与“本”的关系,如何以“评价”为着力点,提升课程品质、创新课程文化,这样的问题尚未得到回答,未来更须全力以赴。知路遥,方知路在脚下,方能让思想和脚步永远在路上。
主要参考文献:
[1]石鸥.从课程改革的目标看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5(9):34-37.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建中.美国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4]赵建中.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5]赵建中.美国STEM教育政策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R].2017:81
[7]王素.《2017年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解读[J].现代教育,2017(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