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详情
【摘要】在长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实践中,为了实现教育的多元目标,笔者提出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很好地将应试教育的显性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隐性目标的达成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为更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笔者将自己的实践上升为课题研究,试图将研究成果做区域性推广,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学常态化。
【关键词】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
一、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概念
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基于学生的感性经验,密切联系学生校园生活、参与的社区生活,体现学生对既有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从而很好地将应试教育的显性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隐性目标的达成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其中蕴涵的学科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学科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问题的提出
1、学科主导类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两类课程资源共生共长,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拓展、深化学科知识。
多年来笔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中出现的一些困难与困惑,引发了笔者对本课程的深度思考。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精神成长与综合能力的形成效果因其终生而显得隐性,而目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校、教师、家庭,对高考的显性效果的欲求是现今教育力量难以改变的。这样,这种刚需性人为的功利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客观上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一些学校甚至还出现课表与课堂不一致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长线关注与现实焦虑。综合实践活动提升的素质本不与应试能力相悖,为什么会出现本课程推进实施上的重重阻力呢?提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与学科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中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尝试。 提出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基本考虑有二: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是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但它总以某门或某几门学科知识为背景,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拓展、深化学科知识;二是对于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高三、初三学生,笔者倡导进行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科主导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科主导类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方式既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张冠李戴,又有着必然联系,我们完全可以在实践创新中形成两类课程资源共生共长的双赢机制。如此规划设计,可以借力打力,我们的推进策略就不仅务实,还能受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实施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又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他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现行的高级中学各学科教材,已初步形成了学科探究体系,如语文教材中的“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为我们构建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体系,提供了一些思路,我们从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着眼,能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实施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又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他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故而,本课程的确定与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三、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意义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推动基础学科的建设,最优化地挖掘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地提高各方面的学习探究能力。
2、通过对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确保学业水平使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们对教学质量的显性要求在学生内隐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办知行合一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3、本课题符合《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能够切合农村学校和基础薄弱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同时,在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又能优化“应试教育”中的种种课堂模式,形成“师师可接受,生生有情趣,家家可参与,校校可联动”的办学局面。
4、本课程研究能够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发展“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形成具有教师自主个性的课堂模式、教育思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探究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
四、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对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正规教学和非正规教育的有机融合。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为中心,为使课程深入有序地开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利用和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校本资源,本课程资源是对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正规教学和非正规教育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一般课程资源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界限。一切服从于学生探究的课题,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即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既可利用现有的各种课程资源,可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生成和自主开发新的资源,使课程资源处于一种动态的构建之中。
2、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要求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发掘构建主题、拓展和加深主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去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与素养。
本概念的核心是学科主导类。理解这个概念首先必须理清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课程之间都有共有的内在规律和一定的交叉关系;其次,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再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能在各学科体系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源于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必然能和某些学科教学实行融合设计。本课题的基本任务就是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体系的关系,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和谐共生关系。力求做到把三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尽可能将所在学段各自的指定领域内容有机融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中以节约时间资源和社会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需求,防止重课外实践轻课内探究、重社会调查轻科学实验的倾向。本概念旨在理清与其他学科体系关系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的实施过程中,将探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要提升的知识技能尽可能地与各学科体系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科体系中发掘构建主题,在学科体系中拓展和加深主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理念、方法去延伸去综合去重组与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与素养,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各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理念的更新、方法的创新,实现各种隐性价值与各界显性要求的共赢。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3、本课题重在开发各种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更好地处理好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有效实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机制。
我们将着手对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做更为深入地研究,对本概念之核心概念进一步确认并对其操作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理性思考,充分利用各地各类教研活动,或者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将课题研究与师资培训、师资潜力挖掘、教与学引导和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对本课题开发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机制的建构进行优化,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多层面培训,建立推进、评价和奖惩管理模式,将本地特色资源本校传统资源与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利用教育现代化建设这个“舞台”对人文学科主导类、自然学科主导类以及跨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优化整合成本课程资源,实现动态开发和可持续研究。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整合课程资源,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原有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提炼的基础上,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精心组织教学材料,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开展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实验教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是一种“过程教学”,它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实验这一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自己探究,发现知识,获得的是真正的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探索精神以及协作精神,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
3)、转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在活动中进行,学生之间有差别,在整个评价活动中学生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教师可以参与任意一次活动,对任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为评价提供了可操作性,也为评价提供了保障,更突出了过程评价的实效性,更能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和表现,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也更能为学生接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对于善于交流的学生尽量创造条件,给他们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对其进行评价。
总之,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作为我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乡土资源这一特色区域资源,把我们的开发研究课程资源的视野开阔,实现学校社区的互动。笔者认为,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大于它的理论意义,所以本课题能最大可能地促进我校师生的全员参与,关注自身的精神成长和能力养成。只有全员参与的特色教育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否则这种“特色教育”就是变相的只有少数人获益的“特殊教育”。同时,本课题的实施必将为我校申报“省四星”高中提供“正能量”,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能够内化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能够深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发展“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形成具有教师自主个性的课堂模式、教育思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探究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绪媛.引入源头活水,开发课程资源[J].安徽教育,2004,10:28-29.
[2] 王孝红. 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3.
[3] 屈敬华. 新课程下的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4] 范兆雄. 课程资源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