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本课题研究,适切“STEM教育项目学校”建设需求。
2017年8月21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发文《关于公布2017年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学校的通知》从各地推荐的学校中遴选了STEM教育项目试点学校243所(其中幼儿园32所、小学122所、初中47所、高中42所),制定并印发了《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各学校认真执行贯彻,做好STEM教育项目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作为2017年全市唯一一所省“STEM教育项目试点学校”,严格按照《意见》要求,在创新课程内容、引领教和学方式变革、探索多样化评价机制、打造STEM学习空间、探索STEM教育师资的培养机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方面开辟特色发展的路径应是必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在探索完善的过程中,必须以课程为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本着“课题引领、课程支持、课堂落地”的设想,拟定课题《小学STEM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本课题立足学校特色建设,指向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创建“STEM教育项目学校”的需求,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需求。
2、本课题研究,适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需求。
教育部2017年9月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在校本化实施中的方向和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也是校本课程,校本化实施要有本校课程意识,要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要能自成体系且校本化表达,要充分考虑课程实施学校基本条件,并符合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作为一所融科技、劳技与环境教育于一体的“国际生态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有着自己的探索与经验,但在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组织规划、实施路径等方面存在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借“STEM教育项目学校”创建的契机,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向,创建具有北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正是当务之急。
3、本课题研究,适切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的需求。
“创造力”的培养始终是值得聚焦的话题,从学校课程出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平台。赴时代之约,STEM教育以跨界、融合、动态、实践的“姿态”款款而来,在中国的教育土地上掀起热浪。这是一种于全球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视野,其本土化趋势日渐清晰。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二者的共性: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的学习资源、安全自在的学习组织、行知合一的学习方式……而这些,不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所需要的吗?如果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作一尊巨大的熔炉,那么,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用STEM教育所带来的时代温度,冶炼出崭新的教育智慧,用课程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校STEM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阶段品质化办学的一个有益尝试,依据特色资源、活动基地开展课程建设,有望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性学习逐渐转向经验性学习,进而解决学习效率低下、高阶思维锻炼缺乏等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践意义
通过对我校STEM课程整体规划、整体设计,遴选出符合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的STEM课程,采取相关措施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形成良好的小学STEM课程体系。
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研究,一改以往课程方案中教师作为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课程资源的开发、组织、呈现等方面皆需要教师编制特色化、优质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这就给予教师充足的专业发展空间。
通过校本化的STEM课程建设回应国家创造型人才培养需求,着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并辅之以全方位、多角度、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平台,也有利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系统的完善。具体来说: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STEM课程”为主题搜索到文献共532篇,以“课程开发”为关键词在结果中搜索到文献67篇,以此为基础初步了解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STEM课程研究现状
随着STEM教育的发展,国外加强STEM教育实践研究。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项目课程等纷纷出台,各州联合高校、STEM学习中心等开发STEM课程,特色STEM学校数量增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课程模式。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K-12阶段的STEM集成教育:现状、前景和研究议程》,指出集成式STEM教育的学习方式、实施建议和影响,鼓励工程实践。美国实施基于项目和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课程实践,如PLTW项目、EE项目等。PLTW项目是美国最大的非营利性STEM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严谨且具有创造性的STEM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EE项目是由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成立,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和技术素养。2014年,英国颁布《国家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在国家课程中的地位。英国约克大学的工业教育合作中心(Centre for Industry Education Collaboration,简称CIEC)开发的STEM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高等课程,通过在科学教育和工业及其相关职业之间建立联系,强调为年轻人提供STEM领域的职业机会。
(二)国内STEM课程研究现状
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STEM课程”为主题搜索到文献共532篇,以“课程开发”为关键词在结果中搜索到文献67篇,以此为基础初步了解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STEM教育的发展,国外加强STEM教育实践研究。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项目课程等纷纷出台,各州联合高校、STEM学习中心等开发STEM课程,特色STEM学校数量增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课程模式。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K-12阶段的STEM集成教育:现状、前景和研究议程》,指出集成式STEM教育的学习方式、实施建议和影响,鼓励工程实践。美国实施基于项目和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课程实践,如PLTW项目、EE项目等。PLTW项目是美国最大的非营利性STEM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严谨且具有创造性的STEM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EE项目是由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成立,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和技术素养。2014年,英国颁布《国家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在国家课程中的地位。英国约克大学的工业教育合作中心(Centre for Industry Education Collaboration,简称CIEC)开发的STEM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高等课程,通过在科学教育和工业及其相关职业之间建立联系,强调为年轻人提供STEM领域的职业机会。
国内关于STEM课程研究比较少。起初主要集中在对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研究,如黄芳的《美国工程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衔接及启示》、吴俊杰的《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之后,国内学者展开对美国《新一代课程标准》的研究。2014年,李杨发表硕士论文《STEM教育视野下的科学课程构建》,分析并总结了STEM课程特点,剖析STEM课程案例介绍多种STEM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最后构建 STEM教育科学案例。2015年,王玲玲发表《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梳理了国际K-12阶段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美国典型的课程案例、基于分析构建STEM元素的科学课程。本论文为后续STEM课程实践研究打下基础,提供新的研究方向。2015年,叶兆宁发表文章《集成式STEM教育:破解综合能力培养难题》,通过课程案例介绍了集成式STEM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并提出从理论转向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和实施建议。通过对国内已有的文献梳理可知,国内逐渐加强对STEM教育的研究,但是多数集中在政策和报告解读、政策实施介绍方面。虽然出现STEM课程实践案例的研究,但是仅停留在案例介绍和分析上,针对课程案例的有效性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而近年来,《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相继发出,STEM教育“领航学校”“种子学校”不断涌现。江苏STEM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于2018年9月发布了《江苏省基础教育STEM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预示着STEM教育正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入中小学校园,如何设计好STEM课程也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国内外STEM课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STEM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设计特色,这对于小学STEM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有着重要价值。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STEM课程
“STEM”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TEM课程,顾名思义,是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以跨学科的课堂形式整体出现,是能够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课程。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跨学科、多学科的融合。本研究中的“STEM课程”是我校立足实际努力开发的一门独立的校本特色课程,在整体课程规划中占有重要位置。
2.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本研究中的STEM课程开发,关注学段及学校层面的STEM课程规划、聚焦整合式STEM教学设计、凸显“全学科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努力构建“教—学—评一致”的STEM课程体系。
3.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在学校中进行、为了学校发展的研究,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我校以“绿色教育理念”积淀校园文化,以课程基地的打造践行着“国际生态学校”的承诺;作为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学校,我们有着个性化的经验、资源、平台与环境——这是本课题作为“校本研究”的扎实基础。
四、理论依据
1、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纵观课程发展史,关于课程开发的思想层出不穷,各种理论派别、各种模式都有其既定的价值取向,也各有局限。美国学者泰勒的“目标模式”(又被称作“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还提出了课程开发必须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即: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组织编排及课程评价。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施瓦布的“实践模式”则强调了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参与课程的创造。本课题将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以STEM项目为抓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框架,这些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模式是我们的理论依据。
2、创新教育理论
早在1998年,我国中央教育研究院就正是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界产生巨大反响,有效推动了我国的教育改革。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在1999年4月,这是一项由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等问题进行的研究项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把“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出发点的教育。朱永新教授曾在《创新教育论纲》中指出:“创新教育设计四个方面,分别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必须从启蒙教育时期就打好基础,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目标,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进行适应性、探索性的教育。
3、项目学习相关理论
“项目学习方式”是STEM教育中普遍认同的学习组织形式,一种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并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行构建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一理念同STE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习者能力为中心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本身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做中学”思想的体现,强调教育应以“经验”、“学生”和“活动”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理论指出一个特定的学习程序,从提出问题到创设问题情境,再提出假设,之后检验假设。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体验学习相关理论
体验学习的理念其实从未脱离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多数课程表现明显,如品德与社会、劳动技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体验学习的理念像极了杜威的“做中学”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者要从日常生活或者他人构建的程序中获得亲身体验和实践,然后基于此反思、概括、讨论与评价,最终产生新的认识、情感或行动。体验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完成学习任务并非学习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深度体验、反思和不断完善才是体验学习中最重要的成就。我国学者则一再强调: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设置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深刻感受创新创造的乐趣。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厘清小学STEM课程内涵,建立校本化的STEM课程目标体系,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打造STEM课程群,形成小学STEM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有效路径,推动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3)凝练小学STEM教育特色,夯实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学校整体文化内涵与办学品位。
(二)研究内容:
1.STEM课程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文献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知网等渠道占有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最终形成文献综述和学习资料。
2.小学STEM课程的内涵、特征及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STEM课程的界定及其内涵、小学STEM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小学STEM课程的模型构建、小学STEM课程在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中的定位、小学STEM课程品质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等。
3.小学STEM课程目标体系的校本化建构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STEM课程愿景的构建、小学STEM课程目标解析、小学STEM课程目标的具体阐述(包含STEM课程作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样态、作为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样态和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样态的目标阐述)等。
4.小学STEM课程内容选择及教材编写的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STEM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小学STEM课程的体系建构、小学STEM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小学STEM课程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5.小学STEM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STEM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小学STEM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包含STEM课程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入式教学设计研究、STEM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的任务式教学设计研究)、小学STEM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小学STEM课程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等。
6.小学STEM课程教学(活动)案例研究
研究要点:选取典型进行案例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归纳、提炼出STEM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框架(基本流程的设计与指导行为的规范)、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等。
7.小学STEM课程评价的研究
研究要点:课程背景的评价、课程方案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等。
8.小学STEM课程课程品质提升策略的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STEM课程品质的评价标准;小学STEM课程的品质评估方案;小学STEM课程品质的评定;提升课程品质的途径。
9.小学STEM教育特色形成路径的研究
研究要点:STEM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STEM教育视角下学校课程文化创新的行动研究、STEM项目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叙事研究、STEM课程开发助推学校特色办学的实践研究等。
(三)研究重点
研究内容4、5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程,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开发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由部分到全体、由理论到实践的校本化培训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从尝试性的典型课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和全学科参与的协同研究逐渐过渡、拓展,创生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STEM课程群,边研究边反思总结修正,在理论与操作层面逐步优化。
(二)研究过程设计(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19.3~2019.6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完成开题报告。本阶段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
2.实施阶段:
2019.7~2019.12,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我校STEM课程建设策略,制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2020.1~2020.12,以课程品质为基准,开发STEM课程,编写课程教材。
2021.1~2022.12,依据研究方案,实施STEM课程,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提升途径与实施方案,总结阶段性行动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中期报告。
2.总结阶段:2023.1~2023.9
收集资料,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后期做好推进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按照本课题预设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不断优化STEM课程开发为首要目的,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审视学校课程,提高对课程开发的理性认识,在反思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中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案例研究法。选择个别典型的STEM课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较为深入的质性研究,以小见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STEM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教与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STEM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普适性经验用以推广运用。
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等平台查找相关文献,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硕士博士论文等,通过归类、分析、整理、了解、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综述。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小学STEM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符合我校师生发展需求,能够有效助推学校特色发展。它是一系列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实施的路径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为一体的实践研究,能够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秀样本。它对教师课程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能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能力提升的良好抓手。它涉及跨学科的教育理念、融合的课程文化,能够成为学校内涵与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知识型学习转变为经验型学习,充分搭建学校课程平台回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本课题最终将形成系列契合学生发展需求且行之有效的小学STEM课程,完善现有校本课程体系。
3.本课题通过对STEM课程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保证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鲜活度与有效性。
4.本课题系统整理小学STEM课程建设经验,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创新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能力
本课题由我校孔惠峰校长担任主持人。孔惠峰校长是小学高级教师,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昆山市同心小学任职期间,他先后主持苏州市课题《网络条件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江苏省课题《构建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实践研究》等项目并获得丰硕成果。自2007年以来,多篇论文发表在《教育科研论坛》《教育与信息化》《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等期刊杂志。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温琴芳老师是中小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具有很强的课程策划与管理能力,曾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获得丰硕成果。谈琴芳老师是首批江苏省劳技特级教师,曾参与我校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城镇小学实施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并顺利结题。同时,谈琴芳老师也是我校教育特色创建的中坚力量,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有着丰富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其余部分成员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昆山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且都是学科一线教师,都曾参与过学校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杂志发表。整个课题组实践经验丰富,课题研究热情较高,研究能力较强。
2.研究基础
(1)学校有良好STEM教育理念和项目开发的基础。
我校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STEM教育项目学校”、“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种子学校、苏州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等,在STEM教育上有着良好的理念认知和项目开发的基础。
(2)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基础和课程建设基础。
学校在 “十一五”期间,教科研成果显著,被评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校长有强烈的科研意识,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倡导“建学习型组织,做研究型教师”,主张建设“教科先导,内涵发展”的校园科研文化,教育科研为决策和课程改革服务,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此外,在作为“昆山市基础教育品质课程建设联盟学校”,我校有着良好的品质课程建设基础。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为了支持本课题研究,特设立领导小组和各学科课题组,做到既各履其职,又分工合作。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体中层领导为课题中心组成员,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各处室联手组织实施研究。课题有一批优秀班主任群体参与实践活动,有明确的成员分工和职责,设立分学科的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组织学习,制定阶段研究计划,分步实践研究,定期检查交流研究进展。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提供较大的科研资金支持,能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力保研究顺利进行,早出成果。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责任人:孔惠峰、谈琴芳
策划与管理:温琴芳、张敏芳、董洪峰
主要成员:张义林、钱四芳、范敏轶、傅婷、杨秋华、朱青、张雪琴
主要内容分解:
1、小学STEM课程内容选择及教材编写的研究(谈琴芳)
2、小学STEM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张敏芳)
3、小学STEM课程案例及评价的研究(傅婷)
十、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小学STEM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论文 2019年7月
小学STEM课程内容电子库及系列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2020年12月
小学STEM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精选 汇编 2021年3月
小学STEM课程教学(活动)案例集 汇编 2021年9月
“小学STEM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研究报告 2022年10月
最终成果(限3项) “小学STEM课程开发的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3年7月
从“好理念”到“好课程”——小学STEM课程集 课程集 2023年3月
从“好理念”到“好课程”——小学STEM课程建设之路 论文集 2023年3月
十一、参考文献
[1]赵建中.美国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2]赵建中.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3]赵建中.美国STEM教育政策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R].2017:81
[5]王素.《2017年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解读[J].现代教育,2017(07):4-7.
[6]范燕瑞.STEM教育研究—美国K-12阶段课程改革新关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2011
[7]张宁.澳大利亚中小学STEM课程概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45–48.
[8]方兆玉.美国的STEM教育的雄心[J].上海教育,2013(17);13-15
[9]叶兆宁,杨元魁,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STEM与K-12科学教育的融合[J],人民教育,2015
[10]齐美玲,孙云帆.美国STEM课程的浅析[J].科教导刊,2013(28):69-70
[11]李扬.STEM教育视野下的课程建构[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
[12]王玲玲.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
(3)为了确保研究工作顺利实施,我校组建了STEM课程中心组,与高效权威课程专家保持长期联系,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创建品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