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中心小学校 王若曦
摘 要:STEAM 教育是近来受到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相较于STEM教育更为丰富和完整。我国的教师也逐步开始将 STEAM 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希望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近阶段自己在STEAM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整合性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一些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STEAM 整合性教学 模式探索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为了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率先提出了 STEM教育,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后,部分学者建议将STEM 教育完善为STEAM,加入了艺术(ART)元素,使得人文艺术在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STEAM 教育注重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STEAM 教育是近来受到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相较于STEM教育更为丰富和完整。我国的教师也逐步开始将 STEAM 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希望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中进行有益的尝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近阶段自己在STEAM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整合性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一些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从学生实践出发,铺设课堂情感桥梁
STEAM教育提倡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以科学的方式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乐学善学,有长久的学习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逐步认识到现在的课堂应该要摆脱教师“满堂灌”,学生“认真听”的传统模式,启发、讨论、小组合作等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进而让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
1.与生活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课堂讨论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师生之间良性高效地互动,才能有效地推进课堂,达成教学目标。而STEAM的课堂中,教师选取的主题要要立足学生实际,在学生的生活中可触可感,并具有纵深挖掘的意义,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由学生实际出发的问题可以在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解决抽象而又复杂的教学难题,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的方式能使问题变得简明而易于理解。
在六年级下学期时,我们曾策划了《致我们的小美好》这样STEAM专项活动,在国家课程《明天,我们毕业》课文的基础上,作为延伸与拓展,学生大量参与,搜集学习了一些送别诗词,切己体会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书写了给老师或挚友的一封临别书信,并从“那人、那景、那事”三个角度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之后,制作了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毕业纪念册——《致我们的小美好》。这样的STEAM课例,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需求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资料的搜集整合,文本的研读感悟,纪念册的设计制作中。同时,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更深入地理解了送别诗这种文学体裁的情感内涵,学会了用抒情性文体来表情达意,也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STEAM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更容易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样的情感与体验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2.开放性表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 STEAM 理念的教育中,我们呼唤更为开放自由的课堂,而究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占据教育的主体性地位。而我们教师更应该做的不是讲授,而是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感知文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体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以绝对标准来判断正误。
在我们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学生由叶子联想到了生活中也有这样默默无闻却又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如叶子一般渺小又伟大着。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调整课堂提问,逐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们想想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让你觉得伟大?这样开放式的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外卖小哥、社区服务人员、医生、退休教师等社会劳动者慢慢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通过讨论,学生还发现了他们身上具有其他的研究价值,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点,为他们举行一次“美的叶子”颁奖盛典,进而探索出新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语文是一门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让学生有话可说,乐学善学,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
3.趣味性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是STEAM课堂突出的特点,STEAM致力于学生将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想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目标,教师可以从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从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师生问答等方法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颁奖词”写作指导课前,我们先播放了一段CCTV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视频,一方面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颁奖这一主题,在多媒体环境的渲染下,学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另一方面也为后续颁奖词文体教学的展开做好了榜样引领的示范与铺垫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多维学习为本,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下面,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STEAM的教育设计理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跨学科协作备课,整合各项资源。
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的前提是教师对课堂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STEAM教育倡导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应用,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和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从而获取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体验。所以,当教师在设计STEAM课例或项目时,也应该要考虑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我们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时,我们不应该仅仅从语文的角度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文,而应该以多学科联系的观点研究,让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整合一些符合年龄特点的天文、地理、气象知识,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学习能力,乃至核心素养。因此,各学科教师可以组成备课共同体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跨学科备课不应该仅仅以某一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参与补充课程需要的基本概念,确定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然后辅助传授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
2.设情境协作研究,促进思维发散
STEAM教育提倡创设情境,将跨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学生身边生动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中,从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并获得自我成就感。而教师在其中,则扮演引导的角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将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在个人责任感的锻炼中强化同伴协作意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力量,以达到教学合一。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创设切近学生实际的研究背景。如我们学习写“颁奖词”这个课例时,首先举办了评选“感动北小”人物的活动以作为研究背景,让学生分小组通过拍摄照片、进行采访等方式搜集资料,进而对学校的感动人物有真实的感性的认识,而这就为后续的研究性学习做好了重要的情感铺垫。
(2)学生过程性研究后要产生明确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辩论赛、朗诵会、书法展都可以,在“颁奖词”这个课例中,我们的学习结果便是一场“感动北小”颁奖盛典,请来大家投票选举出的感动人物,为他们书写颁奖词,亲自颁奖。这样情境交融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例结束时获得阶段性的展示机会,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让他们更添了一份成就感。
(3)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问题。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主要扮演协助和归纳的角色,让学生最大程度的设计方案、尝试执行,发现问题、优化问题、得出结论。如果失败了,也不必拘泥于结果,引导学生反思小组的研究过程,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而这也是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珍贵历程,而这才是一种真实的,螺旋式的上升。
3.联系工具与人文,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学科,而工具性的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习得、表达和运用。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投入地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加他们各抒己见、交流表达的机会,而这同时,也满足了人文性的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传递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在人文性的体现上往往是指导朗读、交流感悟,此类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文滋养还是浮于表面。在STEAM的课堂中,我们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实践,走进生活去感受。比如我们要学习写人记事类文体中以小见大的写法,我们课前就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去观察,去采访,去调查,去了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人物身上不同的特点,产生情感的共鸣:环卫工人的披星戴月;后勤人员的勤勤恳恳;交通警察的风雨无阻……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脚踏实地、有话可说,才能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自己观察到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中去,以情动人。基于STEAM的特点,我们在完成习作之后再进行“感动人物”的颁奖盛典就能更好地将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也得到情感和精神的升华。
三、由评价反思方法,倡导过程性习得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而 STEAM教育更是一针见血地强调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强调学生进行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这都在呼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为重视学生的过程性习得,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
1.由理论结合实际,侧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以自主选择的呈现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以及评价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还能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交流和比较中,学生也能比较明显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有意识地改进自身的不足。
2.从课里走向课外,培养研究性视角
STEAM 教育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探索的理念,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的启示。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设计多种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如,《大自然的文字》后,让学生搜集身边的民谚、农谚,利用学校的气象站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注意观察自然现象,将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外实践中会产生困惑,产生困惑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的主动性,让生活与学习自然对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例《读报与剪报》中,我们让学生们针对传统纸质媒体逐渐衰退的情况,开展了“网络媒体与纸质媒体孰优孰劣?”的辩论会。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新旧媒体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搜集整合、选取运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巩固拓展了知识,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玉佩,小学STEAM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创新人才教育,2016
[2]吕延会,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当代教育科学,2017
[3]李媛,STEAM 教育理论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徐 俊,“STEM+”引领语文学科华丽转身——传统课堂转向、转型之思,语文教学,2016